将量化投资进行到底
提供专业的量化投资解决方案

中国证券IT发展简史(下)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天堂的鸟窝

 

5、B/S与C/M/S混合的时代

方向成功,努力(忙)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装忙)窘迫。

恒生、金证成功的密码就是市场发生变化时,能明确判断出市场需要什么技术,真的明白这个技术的究竟是什么,能调动自身资源把这个技术做成一个成型的东西(产品/工具),最后是能用好这个成型的东西。这是科技型企业在竞争中必须具有的能力,恒生、金证很好诠释了科技成果如何转换成生产力,而很多企业则是倒在了其中的不同阶段。

一切都不是永恒的,进入新世纪后,市场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番外: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生了著名的「8.10事件」,10月证监会与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同时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是管理机构(写PPT的),证监会是执行机构(干活的),只是一直没有啥活干。

直到1997年8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划归证监会管理,11月,证券营业部由人民银行监管转变成由证监会监管,对证券公司而言,营业部都换了婆婆,自己自然是跑不掉的。

1998年3月,国务院证券会员会撤销,证监会又写PPT,又干活了。12月29日,距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整整8年之后,人大通过了《证券法》。

交易所在负责交易的同时,又负责登记、结算(证券登记、存管、清算、交收),活干的显然过多了,无纸化交易风险实在太大。于是按《证券法》的要求,2001年3月30日,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成立,同年10月1日起,接管了两个交易所的登记业务以及账户开销户及管理业务,地方证管办关门的钟声敲响了。

结束了多头管理,以证监会为核心的市场监管、运行体制框架被建立起来,证券业的清理整顿也在持续进行。

2001年5月16日,证监会3号主席令发布,第三方存管制度正式实施。通稿措词非常严厉,「应当」全部是「必须」。

如果仅仅是证券买卖款,也可以理解,可证券公司向股民收取的包括佣金在内的全部费用都被包含在内,股民的第三方存款账户成了与证券公司发生关系的唯一通道。

直到今天,都说证券行业同质化难以根除,源头在哪里,谁「无心插柳柳成荫」?

做为不直接面对市场的机构,如何统一、如何监管都没有问题,但对需要直接面向市场的证券公司,问题就来了。

2005年,清理整顿结束后,8月30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中心成立。证监会全面推行以净资本为核心的分类监管体系。

没有钱(净资本),想空手套白狼,不行,不带你玩。

有钱乱来,分类评级就低,不仅一些业务不能开展,而且向投资者保护中心上缴的保护费也更多。

集中管理没有错,但可不是业务处理系统的简单集中。

前文说过,基于DDN的广域网,支持业务处理,带宽是没有问题,可要支持营销及服务,那带宽的问题就非常突出了。

2000-2005年底,各种原因促成的熊市,证券公司要生存,全力开展有史以来的最强的营销服务,呼叫中心和客户经理考核系统、CRM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体化营销服务平台,其实在所谓的CRM中,C代表的不是股民,而是客户经理,这种平台本质上讲是客户经理工作平台+客户经理考核平台+呼叫中心的混合体。

以客户为中心,八字还没有一撇呢,是以能拉来客户的客户经理为中心。只要客户开了户,客户经理就能鼓动客户交易、参加资产管理计划以及购买各种证券公司代销的其他金融产品。只有这样,证券公司才有饭吃。

集中式证券交易系统的架构显然承载不了这样的业务,开始还做过尝试,但很快就放弃了,相应的一些功能被关闭而废弃。

互联网网速在飞快提升,成本也在下降,与提高DDN带宽相比,显然是合算的。

于是软件开发商采用B/S架构基于互联网来实现这类系统,随着这类系统的部署,券商总部的网路也开始升级,应对安全风险隐患极高的互联网应用。

为了更好支持营销服务,首先从集中交易系统中剥离出来的就是涉及账户相关的业务,成为一个独立的账户管理系统。这是集中交易系统的第一次瘦身。

早期的中登结算系统在执行清算时,是将股民看作虚拟的结算参与人来进行清算的,然后汇总股民到相应的券商完成一级清算,再向券商输出清算数据,券商再根据清算数据在进行营业部间(二级),营业部股民间(三级)清算。集中后,三级自然就不存在了。

清算后的交收(划付),显然与证券交易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因此1997年成立的福建新意科技有限公司与此相关的业务自然延续到集中交易时代,并没有被整合到集中交易系统中。

2003年9月29日出台《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证券公司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登记和存管职能,经纪业务只有便于业务开展以及服务客户的「资产簿记」,并没有「资产存管」功能。

涉及客户资产管理的资产登记与存管、投资交易、结算等,这些要求与经纪业务完全分离,因此独立建设系统,与集中交易系统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至于允许股民用证券交易资金账户的资金参与资产管理计划,也只是增加证券交易资金账户的使用,这个变更对集中式证券交易系统业务并无本质的影响。

集中式证券交易的群集模式只适合(也非常适合于)经纪、代销类业务,原因是客户A的行为与客户B的行为之间的没有任何交集,除了在盘后的清算阶段。

不管集中交易支持多少客户、有多少个集中交易节点,特定客户都在指定的节点上进行交易,这与「云计算」完全不同。

其实「赖格宝」也是如此实现的,即使太阳系的所有人都参与「赖格宝」,它的架构也无须调整,只需增加处理节点就好了,对客户而言,账户号的HASH运算永远只能有一个相同结果,就是处理它的那个节点的编号。

换句话说,经纪类、代理类的业务没有影响并发性能的「热点」存在,因此通过线性扩展处理单元,系统处理能力就能满足要求。

2006年6月30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出台,证券行业终于迎来了信用交易,而集中式证券交易系统是用来处理经纪类和代销类业务的,处理信用交易业务显然免为其难。

经纪类、代销类业务本质上不需要考虑业务运营风险问题,证券公司的所谓风险管理系统(其实就是一个预设条件的自动查询系统,只是查询结果少有人问津)就是用来应付检查的,但信用交易存在的风险将影响券商自身的利益,因此风险处理是个重要的问题。

另外客户A和客户B之间存在交集,就是融资/融券总额度,会成为制约系统并发处理性能的一个「热点」。

信用交易的规则导致其与证券经纪在业务处理上是高度耦合的。

软件开发商都是参考集中交易的架构,来实现一个融资融券业务系统,然后通过中间件,在集中交易于融资融券系统之间通过RPC实现业务上需要的耦合。在业务量不大的早期,单节点的融资融券系统并没有暴露太大的性能问题。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单节点无法满足需求时,扩展多节点就成为必需,如何在多个节点之间分配融资/融券总额度呢?这个问题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到今天也没有。

融资融券处理节点的扩展与性能的提升并非是线性关系,未来如果业务规模持续提升,这个终究是一个早晚要引爆的地雷。

融资融券只是信用交易的一个类型,金融衍生类交易均属于信用交易,包括期权。

金融交易必须严格遵循ACID,基于RPC的2PC如果不能高性能、高可靠实现,就始终存在隐患。由于云计算应用的前提是接受BASE,因此到今天,金融交易也难以上云,不是南方有个大券商努力尝试了吗?结果如何呢?!

从2006到今天,总体上来讲,券商是以证券经纪业务为核心的,尽管收入、利润在发生改变。集中式证券交易的总体架构也无本质的变化,只是在不断优化,拆解中。

清算被分离出去,成立中登,就是认为交易所即做交易又做登记、结算实在不靠谱。清算与交易分离,业务上的意义大于技术上的意义。

交易(订单)被分离出去,还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和重构,满足自动化快速交易的需要。

证券行业一直想利用SOA来重构业务系统,最终实现「设计适应变化 」,赋予新业务实现的弹性,但由于构成SOA组件的边界非常模糊,因此这一努力并不成功,组件都不成功,再细分成更小的原子,可行吗?

拆简单,关键如何重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业务、管理人员永远看到的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局部。

始于2013前后的OTC,和沪、深交易所并无太大的关系,场外嘛,因此基本选择一个完全独立于集中交易系统的实现。随后的新三版也是如此,在此之后,不少券商将包含基金在内的金融产品代销、以及自身的资管产品的销售等都迁移到了OTC上。

与此同时,券商还一直在做另外两件事,一个就是所谓营销服务体系的建设,令一个则是所谓的数据中心的建设。

与证券交易不同,营销服务的业务规则基本上完全有券商自行设定,只要满足证监会的合规要求即可。对客户经理的考核、营销策略的执行等等,几乎是一代相关的负责人,一套相关的业务及管理思路,需求变化非常频繁。由于带宽的原因,这类系统是基于互联网,采用B/S架构实现的。

从最早的网站类程序,逐步过渡到应用程序,再到今天的移动APP,支撑其后台处业务流程处理的框架主要来自互联网的开源架构,页面的构成也是基于开源产品。

由于证券公司的软件开发商自身人员流动非常频繁,互联网上的开源产品也迅速变更,各种开源框架,软件包被无序集成在一起,形成了大杂烩,为应对来自业务部门不断变换的需求和一年一变的考核政策,IT人员苦苦支撑。

没有自己的平台,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规范,面对快速变化的程序员队伍,加上层出不穷的需求,完全采用硬编码,如何支撑的下去?

顶点的LiveBOS在此时横空出世,仿佛吸取了集中式证券交易败北的教训,它向市场推出的LiveBOS称为灵动业务架构平台,通过平台自身的复杂性,来简化应用的实现,让互联网类应用由杂乱无章变得有序、可控,一些简单的业务流程,证券公司自己就可以组织较低技能的IT人员,快速予以实现。随着LiveBOS接受度越来越高,营销服务这一细分市场的版图就迅速发生了改变。

站在商业角度讲,LiveBOS无疑是成功的。站在技术角度讲,LiveBOS还缺乏深度,在应付完全是人操控需求的软件应用而言,依旧非常吃力,但已经远胜于硬编码了。

至于移动手机端的APP,就不想多言了,统计一下微信或者今日头条有多少个功能点,对比统计证券公司的APP有多少个功能点就明白了。

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花钱买东西的流程,但金融业务呢?证券公司如何培训自己的客户使用APP的?证券公司遇到的困境其实银行早就遇到了,银行手机APP的功能点比证券公司还要多,可内部功能点使用统计表明,大多数功能只录得测试人员使用的痕迹,而客户从来没有。

行情火爆的时候,有空就发布「日活」数据,啥客户最喜爱APP评选、颁奖,行情低迷的时候,也发布发布啊。低频应用无法和高频比,当然证券公司都希望自己的应用也是高频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另一个就是所谓的数据中心了。营销服务需要股民账户以及资产数据,合规风险管理虽然说用处不大,但做样子也需要客户账户及资产数据,还有其他各种应用都需要,如何获得这些数据?采集。

多个应用同时采集交易系统的数据,不但交易系统的性能受损,更重要是给交易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隐患,于是建立一个数据中心,由其采集交易系统的数据,再提供给其他系统使用,就是一个看上去可行的方案。

这种数据中心采取全量数据采集策略,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交易系统某个时刻的备份,保护交易系统的主要目标达到的了,但却没有起到数据中心应该起到的作用,建立在其上的所谓多维数据挖掘、分析系统,也只是个表象,并没有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应用。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证券公司充分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因此参考互联网数据中心架构重构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中心。看过几家证券公司的方案,都是在拉卡拉数据中心(其实也是大多数互联网应用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证券行业的应用构造而成。

期间,证券公司的网络架构也发生质的改变,从分段式到三层网络架构,目前一些证券公司已经过渡到更好的大二层网络架构,其安全防护措施早已今非昔比。只是一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就是投资不菲的灾备系统的利用率问题。

 

6、未来

中国证券市场自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20多年过去了,这个特征会改变吗?为啥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客户是以机构为主?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以满足融资为主要目标的市场,市场结构并不完整,缺乏能形成闭环的风险管理工具。

会改变吗?一定会,只是早晚的问题。

客户机构化是一种必然。

面对机构/高净值客户、以及风险管理工具完备的融资、投资平衡的市场,证券公司需要什么样的IT架构以及业务系统?

肯定不是现在的,那会是什么?

证券信息技术管理办法出台了,包括券商在内的金融机构打算抛开曾经的合作伙伴——软件开发商,自己玩了,会玩得很溜吗?软件开发商踩过的坑,证券公司自己的队伍也同样会去踩吗?

规律性的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换一批人来做同样如此。

呵呵,我退休了,不用在去思考这类问题啦。

作为简史,夸张了,当野史吧。

完。

赞(1)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TP量化投资技术研究 - AlgoPlus量化投资开源框架 - 将交易进行到底 » 中国证券IT发展简史(下)
分享到: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你的认可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微信扫一扫打赏